菜单

学院要闻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举办新时代改革开放论坛 共话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家发言版)

发布时间:2021-10-2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于10月14日至15日在深圳前海举办新时代改革开放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共话“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片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学院第一副院长张林致辞)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学院第一副院长张林致辞。他指出,举办新时代改革开放论坛,就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总书记对深圳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牢记“学院姓党”、讲好党的故事和改革开放故事,发挥参谋助手和决策智囊的作用,助推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续写新的奇迹辉煌。

图片

(学院党委书记、执行副院长陈民主持)

        学院党委书记、执行副院长陈民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党建研究会、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广东省委党校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委政研室、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社科院、前海创新研究院以及中国组织人事报、南方杂志社等单位3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3.jpg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薛澜)

        “未来推动中国发展,不光需要中国国内的人才,也需要吸引全球的精英来中国做贡献。”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薛澜在发言中指出,苏世民书院项目是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的重点举措,主要的想法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培养未来全球领导力所精心设计的硕士项目,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优秀个人品质和卓越领导能力的年轻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这个项目从设立之初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总书记发来贺信祝贺书院的成立并鼓励各国青年人更好相互了解,开阔眼界,交流互鉴。书院肩负的重要使命包括培养深入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全球领导力人才、打造独特的全球对话平台、推进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世界上优秀的年轻人真正了解中国、体验中国,并且和中国建立感情、建立联系,携手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作出积极努力。

4.jpg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张林)

        “深圳市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才汇聚史,就是全国各地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深圳,创造梦想,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张林在发言中指出,围绕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深圳承载着“双区”建设的重要使命,需要一流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争当雁阵格局中的头雁。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立足一国之本、利用两制之利,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努力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四链融合良性格局。

5.jpg

(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谌鹏)

        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副教授谌鹏认为,进一步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粤港澳金融高质量发展引擎,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风险防范为底线,构建涵盖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市场联通、金融机构准入、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监管能力增强、金融数据集聚的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发展体系。深度推进粤港澳金融开放创新,要坚持宏观战略和微观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市场主体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境内改革与境外对接相结合、实体经济与资本创新要素相结合、坚持金融开放创新和风险防范相结合。

6.jpg

(苏州工业园区培训管理中心主任魏欣)

        苏州工业园区培训管理中心主任魏欣认为,新加坡很多的行政管理方式、公务员培训模式等方面被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第一,新加坡公务员的危机意识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第二,新加坡依法治国理念贯穿在整个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在公务员培训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第三,新加坡非常注重公务员的能力建设;第四,新加坡的公务员培训的评测和绩效考核制度比较完善,因此,苏州工业园区也逐步构建起了”1+3+N“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体系。


新时代改革开放与深圳先行示范

7.jpg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郭强教授)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郭强教授提出,一是要准确理解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二是要准确理解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内改革加对外开放,而是对内搞活加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不是并列关系,是个包含关系,开放也是改革,是涉外领域的改革,不改革是开放不了的。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搞活才是改革的核心要义、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解放就是搞活。中国改革基本逻辑是通过搞活、开放,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发展生产力。三是要准确理解党的领导。党的领导首先是科学领导、科学执政,党是通过不断探索规律、始终遵循规律,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变革,保持初心践行使命。

8.jpg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最主要是来源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过去的改革和今天的改革有着很多不同,一是社会背景不同。在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国家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胜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出发点不同。40多年前改革根本出发点是要尽快改变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而40年以后我们脱贫富裕,改革的出发点也发生了变化。三是利益的格局不同。40多年以前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相对均衡,但是改革开放40年之后利益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利益格局不断分化。四是社会认同度不同。信息高度发达,社会观念分化裂变。因此,我们今天讲改革开放,需要对改革开放的目标、动力、方法等进行进一步地深入思考。

9.jpg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教授)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教授表示,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微观的政策层面,还需要宏大的理论视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域理解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从战略安排来看,中国现代化是党治国理政的独特模式,采取的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递阶式现代化推进模式。第二,从策略选择来看,党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到全面实施的渐进式现代化路径。深圳是最典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城市。第三,深圳先行示范区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城市实践,在属性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内涵上要全面示范、在速率上要先行一步、在核心上是制度示范。

10.jpg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谭安奎)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谭安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国家力量推进了两项充满张力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地方性文化,推进社会的个体化与市场化;二是建立中国式的“道义经济”,从尝试社会政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探索共同富裕。我们的社会治理,不仅要突出安全的主题,也要超出福利保障的层次,更深层的工作仍然是进行社会建设,也就是探索国家、国民层次的共同体,为重新塑造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全新的社会伦理图景。这不仅对中国的国家治理有益,考虑到政治经济学与道义经济学在西方长期未尽的争论,它可能也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11.jpg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表示,深圳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对标的对象。目前全国有39个城市明确提出对标城市,最早是2012年河北省的一些城市在进行对标,近些年来对标的城市数量在逐年增多,山东省全部16个城市都开展对标。但是,总体而言对标在城市层面的占比还不高。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的城市怎么样去进行对标?谁跟谁在对标?对标什么?为什么对标和为什么不对标?包括对标有没有带来相应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对城市对标进行更进一步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包括需要关注市领导的推动对城市对标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在对标方面和其他国家的城市的差异以及相似之处、对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等方面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

12.jpg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总编辑徐月高)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总编辑徐月高认为,改革开放不仅代表着社会变革,也标注着深层的精神变革。改革开放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从“精神”维度透视和把握改革开放,深探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对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他表示,第一,科学理论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思想根基。改革开放是在我们党领导下的一次思想解放,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第二,历史传统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崇尚变革与开放的传统文化,孕育于党的自我革命传统。第三,理想信念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灵魂旗帜。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第四,人民立场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取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第五,开拓创新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鲜明特质。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开放是在不断创新中推进并深化的,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书写创新创造的恢弘史诗。

13.jpg

(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梁道刚教授)

        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梁道刚教授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特质。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我们是共产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科学性真理性和追求崇高价值性的高度统一;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主题,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国内担当和人类情怀、国际担当的高度统一;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特色,改造中国社会是一个异常艰难艰巨的伟大事业,需要流血牺牲和英勇斗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艰难艰巨性和我们党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与顽强意志的高度统一;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德,广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价值追求,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14.jpg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认为,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根本遵循,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真理,学习外来先进思想文化;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在继承与发扬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并实现对外来先进文化思想的中国化改造;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前行意识,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自我要求内向加压;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第二,我们走过百年日益明晰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开展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四个维度。第三,面向未来,引领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推动文明创新,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方位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开放型的文化强国。

15.jpg

(深圳市委党校教育长、孟伟教授)

        深圳市委党校教育长孟伟教授表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复兴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和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中国共产党以“初心”赋予了复兴主题以“人民性”,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动性;第二,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赋予“复兴主题”以自主性;第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复兴主题”以伟大的创造性。在新征程中,深圳要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主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讲好党的故事与改革开放故事

18.jpg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教育长宫正副教授)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教育长宫正副教授认为,做好改革开放史研究,是做好改革开放教育培训的前提和基础。第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历史的若干重要论述作为我们研究的基本遵循,也是研究的重大主题。第二,要加强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史的研究。第三,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区域研究、个案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人物研究以及对口述史料的挖掘等等。

16.jpg

(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石雄东)

        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石雄东认为,讲好“双区”改革开放故事,从新闻舆论工作的角度,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要守政治方向、主流价值和人民立场,讲“好故事”;要创新形式、技术革新,把好内容打造成顶级流量、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讲好”故事。具体要加强四个着力点,即打造有人情味的故事内核、更加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传播效能、注重更加精准化的传播策略、搭建多元传播的平台。

17.jpg

(新华丝路特聘专家、“一带一路”大使访谈总策划孙超)

        新华丝路特聘专家、“一带一路”大使访谈总策划孙超认为,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能够稳固深化改革开放,同时为国际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包括国际舆论生态复杂、国际化传播人才不足等等。而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一是要优化议题设置,树立机遇意识,主动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二是要改善外宣结构,引领国际话语权;三是要做到“接地气”和“共情”,全方位普及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突破我国讲好党的故事的“瓶颈”。

转存图片



附件下载